月光下的包裝盒–般若波羅蜜
她離開那天,什麼都沒帶走,卻在書桌上留下了一個月餅包裝盒。
那是一個素白無圖案的硬盒,沒有緞帶,沒有裝飾。唯獨盒蓋上刻著四個字——般若波羅蜜。我不懂意思,只知那是用來裝月餅的包裝盒,第一眼還以為是某個日牌設計師的名子。直到我打開盒子,才知道這不是禮物,而是一場告別的說明書。
裡面放著五樣東西:一張我們第一次拍大頭貼的相紙、一根她掉落在我車上的髮夾、一張便條寫著「生氣的時候也喜歡你」、一枚遺失了的耳環,以及一片枯萎得漂亮的銀杏葉。
她總說,包裝盒是個有趣的東西。它本身沒有價值,但它代表「某樣東西被珍重地準備著」。所以她喜歡把小東西一層層包起來,不是為了驚喜,而是為了讓對方明白——這件事,我是用心在對待的。
我們的關係剛開始時,她也是這樣,把自己包得很好。慢慢相處後,我發現她其實很多情緒都藏著,只是想等我慢慢拆。不過有時我太急,甚至粗暴地把那些「包裝」當作障礙,逼她坦白、逼她改變。到後來,她不再說群話,我也不再問。盒子,就這樣封住了彼此的耐性。
我查了那四個字的意思:般若波羅蜜,是佛教語,意思是「通往智慧彼岸的橋」,是一種「看見空,卻仍願意愛」的能力。
那晚,我抱著那個包裝盒坐在窗邊。才發現它的紙質邊緣有些毛糙,像是她親手做的,不是買來的成品。那麼精細的對待,只為了裝下五件我們都曾遺忘的小事。
我忽然覺得,這盒子就像她對我們的感情——包得那麼好,裡面卻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。可正因如此,才顯得珍貴。
後來我把盒子放回書架,每年換一樣東西進去。一張車票、一張紙條、一段旋律。我沒打算再送給誰,只是提醒自己:有些人不會一直在,但他留下的方式,可能比陪伴更長久。
這是我學到的,愛情的般若波羅蜜。也是,一個包裝盒的價值。